攻击的遗传学基础研究
摘要 同人类的许多行为一样 , 攻击具有遗传学基础 . 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 研究者主要运用双生子研究与收养研究模式
对攻击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 发现攻击 , 特别是严重的或终生持续的攻击或反社会行为具有明显遗传性 ; 遗传与环境在攻
击发生发展中具有交互作用 , 消极环境因素在高攻击性遗传危险的个体身上效应更大 , 攻击或暴力遗传危险使处于不利环境中的
个体更可能出现攻击与反社会行为 . 这些研究发现对攻击干预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 本文最后提出了 在理解和解释遗传对人类攻击
的作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关键词 攻击 ; 遗传 ; 行为遗传学 ; 交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B 84 ;Q351
自 20 世纪初以来 , 攻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近些年来 ,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攻击与暴力问题 , 特别是青少年攻击
与暴力日趋严重 , 攻击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更加受到研究者的关系注 . 著名攻击研究专家 Richard E. Tremblay [1 ] 指出 : “在过去
的 20 世纪 , 人类攻击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有关攻击发展机制的探讨较多地围绕父母教养、同伴
背景、大众传媒等环境因素而展开 . 近年来 , 攻击发生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 无疑 ,
同人类的许多其他行为一样 , 攻击也具有遗传基础 , 其发生与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 因此 , 要阐明人类攻击的机
制及原因 , 不仅要考察环境因素的作用 , 还必须研究攻击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1 研究遗传因素在攻击发生中作用的必要性
许多研究者指出 , 当前攻击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限于揭示相关危险因素
[2]
. 所谓危险因素 (risk factor) 是指那些能够
增大心理问题发生可能性的条件或环境 . 这些因素主要是研究者运用统计方法确定的对心理问题 ———包括攻击和暴力具有
预测作用的一些条件或环境 , 如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 根据攻击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 , 研究者设计了 许多
针对攻击与暴力的干预方案 . 尽管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 但是 , 攻击与暴力性反社会行为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 世界
卫生组织出版的《世界暴力与健康报告》
[3] 指出
, 家庭暴力或其他暴力犯罪造成了 惊人的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以及个体身 体和
心理健康方面的消极后果 . 虽然有的干预取得了一些效果 , 但是即使最好的干预对降低反社会行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 因此 ,
有效干预方案的设计 , 依赖于对攻击及暴力的原因和机制的更充分认识和理解 .
目前攻击与暴力等反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家庭因素 , 这是由于反社会行为 , 特别是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具
有家族聚集性 . 资料显示 , 一个社会中超过 50 % 的犯罪行为是由不足 10 % 的家庭中的成员实施的 . 虽然一些家庭环境因素 , 如
教养方式 、贫困等 , 可能在攻击及暴力的发生中起作用 , 但是 , 严重暴力与反社会行为的家族聚集性却不仅仅是由家庭环境因
素就能够解释的 . 研究发现 , 家庭中影响个体成长的一些重要环境因素 ( 如教养方式、教养行为 )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父母的遗
传特性影响其为子女提供的环境 , 个体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影响其对环境的选择或创造
[4]
. 因此 , 在分析严重暴力与反社会
行为的家族聚集性时 , 需要认识到这种聚集性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所致 , 遗传也起着重要作用 , 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
是由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致 .
2 揭示遗传因素在攻击中作用的方法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al genetics) 为理解遗传在攻击中的作用提供了 有用的方法学框架 . 行为遗传学是介于遗传学和行为
学的边缘学科 , 它运用遗传学的方法尤其是量化统计分析法 , 在生理、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考察基因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 . 人
类行为遗传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 : 一是采用相应方法控制遗传因素 , 使之保持个体间的相对稳
定 , 以观察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 二是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均衡 , 考察基因变异所导致的变化情况 . 通过对这两种效应的综
合分析 , 测定机体发展的遗传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 .
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中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模式主要为双生子研究 (twin study) 和收养研究 (adoption study) . 双生子研究
主要是对同卵双生子 (monozygotic twins , 简称 MZ, 基因完全相同 ) 与异卵双生子 (dizygotic twins , 简称 DZ, 遗传基因的相似性与普
通兄弟姐妹相当 ) 或普通兄弟姐妹进行比较 . 由于 MZ 比 DZ 或普通兄弟姐妹在遗传特性上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 通过将相同环
境下成长的 MZ 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性与 DZ 或普通兄弟姐妹间的相似性加以统计学上的比较 , 如果 MZ 的相似性更大 , 那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57061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20030D01) 、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作专
项经费资助
收稿日期 :2006 - 08 - 1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么就可以确定遗传在某种心理与行为特点中起作用 . 收养研究是通过比较被收养的儿童与生父母 ( 或亲生兄弟姐妹 ) 之间在
某一心理与行为特性上的相似性及其与养父母 ( 或养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 , 从而确定该心理与行为特性的遗传效应或环境
效应 . 如果被收养儿童与生父母 ( 或亲生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较大 , 则表明该种心理与行为特性更多地受遗传影响 ; 相反 , 如
果被收养儿童与养父母 ( 或养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更大 , 那么表明该种心理与行为特性较多地受环境影响 . 无论是双生子研
究还是收养研究 , 对于一种心理与行为特性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将揭示四方面的效应 : 相加的遗传效应、非相加的遗传效应、
共有环境的效应 ( 导致家庭成员间相似性的环境因素 ) 及非共有环境的效应 ( 导致家庭成员间差异的环境因素
) .
前两者属于
遗传效应 , 后两者为环境效应 .
研究者对攻击遗传学基础的考察主要也采用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两种模式 . 此外 ,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 一些研究
者也开始运用基因研究的方法 , 试图确定一些与攻击发生有关的基因型
[5 - 6]
3 遗传在攻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人类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攻击的遗传性 ,Mofftt 在其新近的一篇
综述文章中指出 , 已有 100 多项研究考察了遗传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问题 . 她指出 , 遗传能够解释反社会行为在人群中的 40 %
~ 50 % 的变异 , 关于遗传对攻击影响的证据甚至已经超过了家庭环境因素对攻击影响的证据
[2]
.
Arseneault [7] 报告了他们的高危环境中双生子追踪研究 (Envionmental Risk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 简称 E - risk) 对 5 岁儿童
的研究结果 . 该项研究包括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1 210 个高危家庭 .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分别由母亲、教师和研究者评定以及
儿童自我报告 . 分别对母亲报告、教师报告及研究者评定的反社会行为的分析显示 , 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在 0. 42 ~ 0. 76 之间 ;
多变量 ( 来自母亲、教师、研究者及儿童自 己报告的反社会行为及基于四者的反社会行为潜变量 ) 分析显示 , 遗传能够解释
82 % 的反社会行为潜变量的变异 , 对母亲、教师、研究者评定及儿童自我报告的反社会行为的变异具有中等程度的解释率 .
O ′ Connor [8] 的非共有环境与青少年发展项目 (Nonshared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Project , 简称 NEAD) 对一个包
括 720 名同性别兄弟 ( 或姐妹 . 包括 MZ 、 DZ 、亲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和养兄弟姐妹 ) 的青少年样本进行了 研究 , 以揭示非共有
环境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遗传和环境在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中的整合作用 . 他们发现 , 估计的遗传效应为 0. 56 , 共
有环境的效应为 0. 25 , 非共有环境的效应为 0. 19.
三项有关儿童行为与父母教养间关系的收养研究也表明攻击性反社会行为具有遗传性 . Ge
[9]
对 41 名被收养的青少年进
行了研究 , 旨在考察心理病理遗传性 ( 生父母的心理病理问题 ) 、被收养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 主要为攻击 ) 及养父母消极教养
( 敌意、消极控制、严厉管教 ) 间的关系 . 类似地 ,O ′ Connor [10] 和 Riggins - Caspers [11 ] 分别在被收养的儿童和成人样本上对上述关
系进行了考察 . 这些研究显示 , 具有高心理病遗传性的个体受到养父母的严厉管教和控制比心理病理遗传性较低的个体更
多 , 而被收养儿童的攻击性在心理病理遗传性与养父母消极教养的联系中起中介作用 .
Rhee 和 Waldman [12] 对有关遗传对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 该项元分析包括 42 项双生子研究和 10 项收养研
究 . 尽管这些研究对反社会行为的操作化定义、使用的反社会行为测量及被试的性别不同 , 但元分析结果显示 , 总体遗传效应
为 0. 41. 同时 , 测量的反社会行为不同 , 遗传效应也不一致 , 其中品行障碍、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效应分别为 0. 44 、 0. 44 和
0. 47 , 暴力犯罪的遗传效应为 0. 75. 这表明 , 对于攻击及反社会行为 , 至少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效应 , 而严重暴力犯罪的遗传效
应则可能更大 . Moffitt 新近的综述得出了与 Rhee 和 Waldman 的元分析相似的结论 . 同时 ,Moffitt 还指出 , 终生持续的反社会行
为 (life - course - 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比限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行为 (adolescent - limited antisocial behavior) 更具遗传性 .
4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遗传在攻击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然而 , 更重要的是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发生发展中具有交互作用 . 早在 1977 年 ,
Mednick 和 Christiansen 的研究就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中具有交互作用 . 他们对 6 000 个收养家庭的研究显
示 , 生父母与养父母均无犯罪记录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为 14 % , 仅养父母犯罪和仅生父母犯罪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分别
为 15 % 和 20 % , 而生父母与养父母都有犯罪记录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为 25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及反社会行为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比先前研究估计的更大 . 如 Cadoret
[13 ] 对
500 个收
养家庭的研究发现 , 生父母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或酗酒同时又处于不良收养家庭中的个体的反社会性最严重 . Cadoret
[14]
对另一
样本的研究显示 , 养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药物使用 、心理问题等与生父母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在预测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时具有交互作用 .Jaffe
[15 ] 的双生子研究显示
, 环境危险与遗传危险在预测品行障碍上具有交互作用 , 在高遗传危险的双生子
中 , 身体虐待使个体出现品行障碍的可能性增加 24 % ; 而在低遗传危险的双生子身 上 , 身 体虐待使个体出现品行障碍的可能
性只增加 2 %. 这表明 , 对于存在遗传危险的个体 , 环境不利因素使他们更可能出现攻击及其他反社会行为 .
最近的两项研究则直接考察了特定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对攻击的交互作用 . Caspi
[5]
对 442 名白人男性进行了 研究 , 考察儿
童受虐待与 MAO - A 基因 ( 含 MAO - A 酶 . MAO - A 酶负责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5 - 羟色胺的新陈代谢 , 而这些神经介质与
反社会行为有关 ) 在预测儿童的反社会性结果时的相互作用 . 他们发现 , 具有低 MAO - A 活动等位基因同时又有严重受虐待
4 5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1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的男性中 ,85 % 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社会行为 . Foley [6] 对 514 名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 , 考察 MAO - A 基因型与儿童期不利
环境 ( 父母忽视、父母间冲突和暴力 、不一致管教 ) 对品行障碍的交互作用 . 该项研究发现 , 即使在控制了 母亲的反社会人格障
碍之后 , 仍有 35 % 具有低 MAO - A 活动等位基因同时又处于不利家庭环境中的男孩表现出品行障碍 . 这两项研究均发现 ,
MAO - A 活动较低同时所生活的家庭又具有一些不利因素的个体更可能出现反社会性问题 . 尽管对于整个人类群体而言 , 基
因与问题行为间的直接联系几乎不存在 , 即基因型本身对问题行为没有独立效应 , 但当存在消极环境因素时 , 具有遗传危险
的个体出现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 这也更加充分地表明 , 个体的攻击与反社会行为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
果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及反社会性发展中存在交互作用 , 这对攻击及反社会行为的干预有着重要实际价值 . 一方面 , 在确定
了某些消极环境因素与攻击间的联系只存在于具有特定遗传危险的个体中之后 , 就可以设计特定的环境干预方案 , 对存在遗
传危险的个体实施这一方案 . 另一方面 , 在确定了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 某种遗传因素对攻击的发展有影响之后 , 那么就有可能
做出一些遗传学上的诊断 , 并开发相应的治疗措施 .
5 结 语
对攻击的遗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楚地了 解攻击的发生机制 , 这既是个理论课题 , 同时对攻击干预也有重要实际意
义 . 行为遗传学的发展为揭示遗传对攻击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 , 攻击及相关反社会行为具有明
显的遗传性 , 特别是对某些形式的攻击来讲 , 如终生持续性攻击 , 这种遗传性更加明显 . 同时 , 在攻击的发生发展中 , 遗传与环
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 当存在不利的环境因素时 , 遗传因素对攻击的影响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
但是 , 在理解和解释遗传在人类攻击及相关反社会行为发生中的作用时 ,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 , 有关攻击的遗传
或基因基础的解释是在群体水平上的解释 , 而不是个体水平上的解释 , 虽然总体上遗传对攻击的发生发展有影响作用 ,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对某一个体而言 , 其攻击性是由遗传或基因决定的 . 第二 , 虽然遗传对攻击有独立的作用 , 但更重要的是遗传与
环境在攻击的发生发展上存在相互作用 , 同时 , 在遗传的独立作用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外 , 一些环境因素对攻击的发
生也有独立作用 , 即在认识到攻击具有遗传性的同时 , 不能否认环境的作用 . 第三 , 虽然攻击具有遗传性 , 但是攻击不是直接
遗传的 , 在遗传与攻击的联系中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 . 遗传与攻击间的联系可能是这样的 : 遗传因素影响某些生理过程 , 如类
固醇激素、神经介质活动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性 , 而这些生理过程与个体的冲动控制、焦虑情绪、活动水平等行为特征
或风格有关 , 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就会导致人出现攻击或恰当的行为 .
6 参考文献
[ 1 ] Tremblay R. The developme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what have we leared in the past century[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 2
ment ,2000 ,24(2) :129 ~ 141
[ 2 ] Moffitt T. The new look of behavioral genetic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Gene - Environment interplay in antisocial behaviors[J ] . Psychological Bulle 2
tin ,2005 ,131 (4) :533 ~ 554
[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M] . Geneva ,Switzerland:Author ,2002
[ 4 ] Kendler K. Parenting:A genetic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J ]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6 ,153 (1) :11 ~ 20
[ 5 ] Caspi A ,McClay J ,Moffitt T,et al. 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J ] . Science ,2002 ,297(5 582) :851 ~ 854
[ 6 ] Foley D ,Eaves L ,Wormley B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monoamine oxidase A genotype ,and riskfor conduct disorder[J ]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
2004 ,61 (7) :738 ~ 744
[ 7 ] Arseneault L ,Moffitt T,Caspi A ,et al. Strong genetic effects on cross - situational antisocial behavior among 5 - year - old children according to mothers ,
teachers ,examiner - observers ,and twins ’ self reports[J ]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 ,44(6) :832 ~ 848
[ 8 ] O ’ Connor T,McGuire S ,Reiss D ,et al. Co - occurr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A common genetic liability[J ] .Jou 2
nal of Abonormal Psychology ,1998 ,107(1) :27 ~ 37
[ 9 ] Ge X,Conger R ,Cadoret R ,et al. 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Amutual influence model of childhood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arent behavior[J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4) :574 ~ 589
[10] O ’ Connor T,Deater - Deckard K,Fullker D ,et al. Genotype - 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in late childhool and early adolescence :Antisocial behavioral prob 2
lems in coercive parenting[J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5) :970 ~ 981
[11 ] Riggins - Caspers K,Cadoret R ,Knutson J ,et al. Biology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evocatve biology - 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Contributions of harsh
discipline and parental psycholpathology to problem adolescent behaviors[J ] . Behavior Genetics ,2003 ,33 (3) :205 ~ 220
[12] Rhee S ,Waldman I.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eces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 meta - analytic of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J ]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2 ,128(3) :490 ~ 529
[13 ] Cadoret R ,Cain C ,Crowe R. Evidence for gen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J ] . Behavior Genetics ,
1983 ,13 (3) :301 ~ 310
[14] Cadoret R ,Yates W,Troughton E,et al. Genetic -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in the genesis of aggressivity and conduct disorders[J ] . Archives of General
5 5
第 4 期 纪林芹 : 攻击的遗传学基础研究
摘要 同人类的许多行为一样 , 攻击具有遗传学基础 . 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 研究者主要运用双生子研究与收养研究模式
对攻击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 发现攻击 , 特别是严重的或终生持续的攻击或反社会行为具有明显遗传性 ; 遗传与环境在攻
击发生发展中具有交互作用 , 消极环境因素在高攻击性遗传危险的个体身上效应更大 , 攻击或暴力遗传危险使处于不利环境中的
个体更可能出现攻击与反社会行为 . 这些研究发现对攻击干预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 本文最后提出了 在理解和解释遗传对人类攻击
的作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关键词 攻击 ; 遗传 ; 行为遗传学 ; 交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B 84 ;Q351
自 20 世纪初以来 , 攻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近些年来 ,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攻击与暴力问题 , 特别是青少年攻击
与暴力日趋严重 , 攻击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更加受到研究者的关系注 . 著名攻击研究专家 Richard E. Tremblay [1 ] 指出 : “在过去
的 20 世纪 , 人类攻击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有关攻击发展机制的探讨较多地围绕父母教养、同伴
背景、大众传媒等环境因素而展开 . 近年来 , 攻击发生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 无疑 ,
同人类的许多其他行为一样 , 攻击也具有遗传基础 , 其发生与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 因此 , 要阐明人类攻击的机
制及原因 , 不仅要考察环境因素的作用 , 还必须研究攻击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1 研究遗传因素在攻击发生中作用的必要性
许多研究者指出 , 当前攻击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限于揭示相关危险因素
[2]
. 所谓危险因素 (risk factor) 是指那些能够
增大心理问题发生可能性的条件或环境 . 这些因素主要是研究者运用统计方法确定的对心理问题 ———包括攻击和暴力具有
预测作用的一些条件或环境 , 如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 根据攻击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 , 研究者设计了 许多
针对攻击与暴力的干预方案 . 尽管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 但是 , 攻击与暴力性反社会行为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 世界
卫生组织出版的《世界暴力与健康报告》
[3] 指出
, 家庭暴力或其他暴力犯罪造成了 惊人的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以及个体身 体和
心理健康方面的消极后果 . 虽然有的干预取得了一些效果 , 但是即使最好的干预对降低反社会行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 因此 ,
有效干预方案的设计 , 依赖于对攻击及暴力的原因和机制的更充分认识和理解 .
目前攻击与暴力等反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家庭因素 , 这是由于反社会行为 , 特别是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具
有家族聚集性 . 资料显示 , 一个社会中超过 50 % 的犯罪行为是由不足 10 % 的家庭中的成员实施的 . 虽然一些家庭环境因素 , 如
教养方式 、贫困等 , 可能在攻击及暴力的发生中起作用 , 但是 , 严重暴力与反社会行为的家族聚集性却不仅仅是由家庭环境因
素就能够解释的 . 研究发现 , 家庭中影响个体成长的一些重要环境因素 ( 如教养方式、教养行为 )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父母的遗
传特性影响其为子女提供的环境 , 个体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影响其对环境的选择或创造
[4]
. 因此 , 在分析严重暴力与反社会
行为的家族聚集性时 , 需要认识到这种聚集性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所致 , 遗传也起着重要作用 , 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
是由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致 .
2 揭示遗传因素在攻击中作用的方法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al genetics) 为理解遗传在攻击中的作用提供了 有用的方法学框架 . 行为遗传学是介于遗传学和行为
学的边缘学科 , 它运用遗传学的方法尤其是量化统计分析法 , 在生理、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考察基因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 . 人
类行为遗传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 : 一是采用相应方法控制遗传因素 , 使之保持个体间的相对稳
定 , 以观察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 二是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均衡 , 考察基因变异所导致的变化情况 . 通过对这两种效应的综
合分析 , 测定机体发展的遗传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 .
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中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模式主要为双生子研究 (twin study) 和收养研究 (adoption study) . 双生子研究
主要是对同卵双生子 (monozygotic twins , 简称 MZ, 基因完全相同 ) 与异卵双生子 (dizygotic twins , 简称 DZ, 遗传基因的相似性与普
通兄弟姐妹相当 ) 或普通兄弟姐妹进行比较 . 由于 MZ 比 DZ 或普通兄弟姐妹在遗传特性上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 通过将相同环
境下成长的 MZ 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性与 DZ 或普通兄弟姐妹间的相似性加以统计学上的比较 , 如果 MZ 的相似性更大 , 那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57061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20030D01) 、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作专
项经费资助
收稿日期 :2006 - 08 - 1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么就可以确定遗传在某种心理与行为特点中起作用 . 收养研究是通过比较被收养的儿童与生父母 ( 或亲生兄弟姐妹 ) 之间在
某一心理与行为特性上的相似性及其与养父母 ( 或养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 , 从而确定该心理与行为特性的遗传效应或环境
效应 . 如果被收养儿童与生父母 ( 或亲生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较大 , 则表明该种心理与行为特性更多地受遗传影响 ; 相反 , 如
果被收养儿童与养父母 ( 或养兄弟姐妹 ) 间的相似性更大 , 那么表明该种心理与行为特性较多地受环境影响 . 无论是双生子研
究还是收养研究 , 对于一种心理与行为特性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将揭示四方面的效应 : 相加的遗传效应、非相加的遗传效应、
共有环境的效应 ( 导致家庭成员间相似性的环境因素 ) 及非共有环境的效应 ( 导致家庭成员间差异的环境因素
) .
前两者属于
遗传效应 , 后两者为环境效应 .
研究者对攻击遗传学基础的考察主要也采用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两种模式 . 此外 ,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 一些研究
者也开始运用基因研究的方法 , 试图确定一些与攻击发生有关的基因型
[5 - 6]
3 遗传在攻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人类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攻击的遗传性 ,Mofftt 在其新近的一篇
综述文章中指出 , 已有 100 多项研究考察了遗传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问题 . 她指出 , 遗传能够解释反社会行为在人群中的 40 %
~ 50 % 的变异 , 关于遗传对攻击影响的证据甚至已经超过了家庭环境因素对攻击影响的证据
[2]
.
Arseneault [7] 报告了他们的高危环境中双生子追踪研究 (Envionmental Risk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 简称 E - risk) 对 5 岁儿童
的研究结果 . 该项研究包括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1 210 个高危家庭 .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分别由母亲、教师和研究者评定以及
儿童自我报告 . 分别对母亲报告、教师报告及研究者评定的反社会行为的分析显示 , 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在 0. 42 ~ 0. 76 之间 ;
多变量 ( 来自母亲、教师、研究者及儿童自 己报告的反社会行为及基于四者的反社会行为潜变量 ) 分析显示 , 遗传能够解释
82 % 的反社会行为潜变量的变异 , 对母亲、教师、研究者评定及儿童自我报告的反社会行为的变异具有中等程度的解释率 .
O ′ Connor [8] 的非共有环境与青少年发展项目 (Nonshared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Project , 简称 NEAD) 对一个包
括 720 名同性别兄弟 ( 或姐妹 . 包括 MZ 、 DZ 、亲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和养兄弟姐妹 ) 的青少年样本进行了 研究 , 以揭示非共有
环境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遗传和环境在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中的整合作用 . 他们发现 , 估计的遗传效应为 0. 56 , 共
有环境的效应为 0. 25 , 非共有环境的效应为 0. 19.
三项有关儿童行为与父母教养间关系的收养研究也表明攻击性反社会行为具有遗传性 . Ge
[9]
对 41 名被收养的青少年进
行了研究 , 旨在考察心理病理遗传性 ( 生父母的心理病理问题 ) 、被收养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 主要为攻击 ) 及养父母消极教养
( 敌意、消极控制、严厉管教 ) 间的关系 . 类似地 ,O ′ Connor [10] 和 Riggins - Caspers [11 ] 分别在被收养的儿童和成人样本上对上述关
系进行了考察 . 这些研究显示 , 具有高心理病遗传性的个体受到养父母的严厉管教和控制比心理病理遗传性较低的个体更
多 , 而被收养儿童的攻击性在心理病理遗传性与养父母消极教养的联系中起中介作用 .
Rhee 和 Waldman [12] 对有关遗传对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 该项元分析包括 42 项双生子研究和 10 项收养研
究 . 尽管这些研究对反社会行为的操作化定义、使用的反社会行为测量及被试的性别不同 , 但元分析结果显示 , 总体遗传效应
为 0. 41. 同时 , 测量的反社会行为不同 , 遗传效应也不一致 , 其中品行障碍、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效应分别为 0. 44 、 0. 44 和
0. 47 , 暴力犯罪的遗传效应为 0. 75. 这表明 , 对于攻击及反社会行为 , 至少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效应 , 而严重暴力犯罪的遗传效
应则可能更大 . Moffitt 新近的综述得出了与 Rhee 和 Waldman 的元分析相似的结论 . 同时 ,Moffitt 还指出 , 终生持续的反社会行
为 (life - course - 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比限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行为 (adolescent - limited antisocial behavior) 更具遗传性 .
4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遗传在攻击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然而 , 更重要的是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发生发展中具有交互作用 . 早在 1977 年 ,
Mednick 和 Christiansen 的研究就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中具有交互作用 . 他们对 6 000 个收养家庭的研究显
示 , 生父母与养父母均无犯罪记录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为 14 % , 仅养父母犯罪和仅生父母犯罪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分别
为 15 % 和 20 % , 而生父母与养父母都有犯罪记录的被收养者犯罪的比率为 25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及反社会行为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比先前研究估计的更大 . 如 Cadoret
[13 ] 对
500 个收
养家庭的研究发现 , 生父母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或酗酒同时又处于不良收养家庭中的个体的反社会性最严重 . Cadoret
[14]
对另一
样本的研究显示 , 养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药物使用 、心理问题等与生父母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在预测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时具有交互作用 .Jaffe
[15 ] 的双生子研究显示
, 环境危险与遗传危险在预测品行障碍上具有交互作用 , 在高遗传危险的双生子
中 , 身体虐待使个体出现品行障碍的可能性增加 24 % ; 而在低遗传危险的双生子身 上 , 身 体虐待使个体出现品行障碍的可能
性只增加 2 %. 这表明 , 对于存在遗传危险的个体 , 环境不利因素使他们更可能出现攻击及其他反社会行为 .
最近的两项研究则直接考察了特定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对攻击的交互作用 . Caspi
[5]
对 442 名白人男性进行了 研究 , 考察儿
童受虐待与 MAO - A 基因 ( 含 MAO - A 酶 . MAO - A 酶负责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5 - 羟色胺的新陈代谢 , 而这些神经介质与
反社会行为有关 ) 在预测儿童的反社会性结果时的相互作用 . 他们发现 , 具有低 MAO - A 活动等位基因同时又有严重受虐待
4 5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1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的男性中 ,85 % 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社会行为 . Foley [6] 对 514 名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 , 考察 MAO - A 基因型与儿童期不利
环境 ( 父母忽视、父母间冲突和暴力 、不一致管教 ) 对品行障碍的交互作用 . 该项研究发现 , 即使在控制了 母亲的反社会人格障
碍之后 , 仍有 35 % 具有低 MAO - A 活动等位基因同时又处于不利家庭环境中的男孩表现出品行障碍 . 这两项研究均发现 ,
MAO - A 活动较低同时所生活的家庭又具有一些不利因素的个体更可能出现反社会性问题 . 尽管对于整个人类群体而言 , 基
因与问题行为间的直接联系几乎不存在 , 即基因型本身对问题行为没有独立效应 , 但当存在消极环境因素时 , 具有遗传危险
的个体出现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 这也更加充分地表明 , 个体的攻击与反社会行为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
果 .
遗传与环境在攻击及反社会性发展中存在交互作用 , 这对攻击及反社会行为的干预有着重要实际价值 . 一方面 , 在确定
了某些消极环境因素与攻击间的联系只存在于具有特定遗传危险的个体中之后 , 就可以设计特定的环境干预方案 , 对存在遗
传危险的个体实施这一方案 . 另一方面 , 在确定了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 某种遗传因素对攻击的发展有影响之后 , 那么就有可能
做出一些遗传学上的诊断 , 并开发相应的治疗措施 .
5 结 语
对攻击的遗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楚地了 解攻击的发生机制 , 这既是个理论课题 , 同时对攻击干预也有重要实际意
义 . 行为遗传学的发展为揭示遗传对攻击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 , 攻击及相关反社会行为具有明
显的遗传性 , 特别是对某些形式的攻击来讲 , 如终生持续性攻击 , 这种遗传性更加明显 . 同时 , 在攻击的发生发展中 , 遗传与环
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 当存在不利的环境因素时 , 遗传因素对攻击的影响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
但是 , 在理解和解释遗传在人类攻击及相关反社会行为发生中的作用时 ,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 , 有关攻击的遗传
或基因基础的解释是在群体水平上的解释 , 而不是个体水平上的解释 , 虽然总体上遗传对攻击的发生发展有影响作用 ,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对某一个体而言 , 其攻击性是由遗传或基因决定的 . 第二 , 虽然遗传对攻击有独立的作用 , 但更重要的是遗传与
环境在攻击的发生发展上存在相互作用 , 同时 , 在遗传的独立作用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外 , 一些环境因素对攻击的发
生也有独立作用 , 即在认识到攻击具有遗传性的同时 , 不能否认环境的作用 . 第三 , 虽然攻击具有遗传性 , 但是攻击不是直接
遗传的 , 在遗传与攻击的联系中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 . 遗传与攻击间的联系可能是这样的 : 遗传因素影响某些生理过程 , 如类
固醇激素、神经介质活动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性 , 而这些生理过程与个体的冲动控制、焦虑情绪、活动水平等行为特征
或风格有关 , 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就会导致人出现攻击或恰当的行为 .
6 参考文献
[ 1 ] Tremblay R. The developme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what have we leared in the past century[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 2
ment ,2000 ,24(2) :129 ~ 141
[ 2 ] Moffitt T. The new look of behavioral genetic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Gene - Environment interplay in antisocial behaviors[J ] . Psychological Bulle 2
tin ,2005 ,131 (4) :533 ~ 554
[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M] . Geneva ,Switzerland:Author ,2002
[ 4 ] Kendler K. Parenting:A genetic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J ]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6 ,153 (1) :11 ~ 20
[ 5 ] Caspi A ,McClay J ,Moffitt T,et al. 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J ] . Science ,2002 ,297(5 582) :851 ~ 854
[ 6 ] Foley D ,Eaves L ,Wormley B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monoamine oxidase A genotype ,and riskfor conduct disorder[J ]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
2004 ,61 (7) :738 ~ 744
[ 7 ] Arseneault L ,Moffitt T,Caspi A ,et al. Strong genetic effects on cross - situational antisocial behavior among 5 - year - old children according to mothers ,
teachers ,examiner - observers ,and twins ’ self reports[J ]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 ,44(6) :832 ~ 848
[ 8 ] O ’ Connor T,McGuire S ,Reiss D ,et al. Co - occurr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A common genetic liability[J ] .Jou 2
nal of Abonormal Psychology ,1998 ,107(1) :27 ~ 37
[ 9 ] Ge X,Conger R ,Cadoret R ,et al. 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Amutual influence model of childhood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arent behavior[J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4) :574 ~ 589
[10] O ’ Connor T,Deater - Deckard K,Fullker D ,et al. Genotype - 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in late childhool and early adolescence :Antisocial behavioral prob 2
lems in coercive parenting[J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5) :970 ~ 981
[11 ] Riggins - Caspers K,Cadoret R ,Knutson J ,et al. Biology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evocatve biology - 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Contributions of harsh
discipline and parental psycholpathology to problem adolescent behaviors[J ] . Behavior Genetics ,2003 ,33 (3) :205 ~ 220
[12] Rhee S ,Waldman I.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eces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 meta - analytic of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J ]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2 ,128(3) :490 ~ 529
[13 ] Cadoret R ,Cain C ,Crowe R. Evidence for gen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J ] . Behavior Genetics ,
1983 ,13 (3) :301 ~ 310
[14] Cadoret R ,Yates W,Troughton E,et al. Genetic -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in the genesis of aggressivity and conduct disorders[J ] . Archives of General
5 5
第 4 期 纪林芹 : 攻击的遗传学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