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共生共存性,本文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价值和途径,强调必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着陆。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高校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的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疏导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必将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共生共存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集中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在高校的折射和反映,是一种以高校师生活动为主体并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社会亚文化。它以“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雅的文化格调、环境布置和群体的举止行为”“倡导执行秩序和规范”“使学生生活学习活泼且充满活力”为四大育人的文化环境目标。由此看来,校园文化属于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具有弥散性、渗透性和暗示性的潜在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传达着人际交往的距离、社交礼仪、人际知觉效应等常识。幽静安宁的环境带给人们舒适的感觉,有序规范的生活抚慰着人们躁动的心灵,多类别的功能区体现了尊重人、体恤人、服务人的关爱情怀。同样,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情绪协调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共生共存、互相影响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价值
从意识层面看,还要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使之常规化、意识化。从实践层面看,校园文化建设仍较注重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学生活动建设。而可以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心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还做得不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荣誉感、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是实现学生较高层次需求的地方。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迷茫,情感波动大,学业完成动力弱,职业规划无目标,现实与理想冲突多等现象。所以,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起到减压、放松和增知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和谐人际、优化环境、迁移能力的作用,更是增强主观幸福感、发展健全人格和培养人才的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有效利用网络心理课程资源。目前高校都在开展课程网络化建设,与相关机构合作,引进优质心理课程资源。这些课程一般都是心理名家将心理知识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用易于理解吸收的讲解娓娓道来。我们建议,不要仅仅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修学分的目的,还可以将资源开放,作为全校师生共享的财富。
2.组织开展阅读疗法,怡情养性,提升心理素质。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拥有种类齐全的心理健康信息文献,有专家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预防和克服的对策,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诊所。据调查,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厌学、当众讲话紧张等问题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求助于图书。其次,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图书管理员中增加心理咨询师,开辟心理图书专用书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为学生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和领悟等各种心理活动,调动各种脏器进行心灵体操,从而调节情绪,达到心理保健的作用。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公开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咨询,他们往往通过自己阅读书籍寻求答案,进行自我疗愈。但馆藏图书繁多,可能一时难以寻觅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所以,在图书馆开辟专门的读书角,添置心理书架,再配以图书的导读心理咨询师,可以使学生及时恰当地找到合适的图书。
3.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着陆。我们常看到,一个学校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就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随之而来的是全校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等。事实上,健康的心理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日用品和保健品,它不是可以通过临时的活动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于无声处接受心理阳光的沐浴。预防胜于干预,实现这样的软着陆才可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汪延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2]宫梅玲.阅读疗法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1(10).
作者:吴美娟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