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目前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伴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也愈来愈大,所以基于此现状,本文对陕西省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问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未来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对策,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机构;三农问题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相对与城市相比,发展仍不够快,农民需求的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供应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由于我国农村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形势的特殊性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实现完全覆盖,有一些真正的货币供应,亏损的情况层出不穷。新的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政府机构对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一些民工已经开始从城市回到农村和城镇开始自己的业务,从而提高资本的需求,这也形成了低的资本供给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程度上适应新农村金融发展的规范化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业问题、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在中国农村地区,充分灵活的金融支持,提高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目前最直接,有效处理“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
二、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相关理论概述
(一)农村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规定,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银行和农村共同基金合作社。其中,中国农村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由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国外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建立中国主要为当地农民、乡镇企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合作社共同基金主要指互助银行机构性质的社区,这是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在中国,是由城镇和村庄的农民和乡镇企业采取股权,为成员提供相应的存款、贷款、现金结算等相关业务。
(二)“三农”金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1.“三农”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创新整合现有模式,通过多种手段适应当前多元化发展,设计信息对称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实现资金的有效供给。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解决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同质化问题。特别是农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农业社会化工业系统与土地面积的3.7%,解决需求问题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银行在当前金融业务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粮食产量连续第12年增长。2016年至2018年,粮食年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属于丰收年。因此,根据数据,经济指标和活跃主体数量显著增加,国家投资增速超过当年GDP增速。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家庭农场877,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9.4万个,农业产业化组织38万个。日益丰富的农业经营组织和产业形式,以及土地、林权等保障试点工作,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三农”金融市场缺口巨大
“十三五”更为严酷的抉择,“三农”金融领域的大力支持,2018年中央政府发行了100亿元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2017多23亿元,农业融资将取决于政府领导、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营方式的规模化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民抵押贷款融资难的问题要尽快解决,银行信贷资金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2016年中央文件提出,要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研究“三权”抵押的可行性,突出农民保障保险,进而解决市场资金缺口问题。从市场预测来看,目前银行金融业对农业的小额贷款仅占农业总需求的十分之一,在庞大的农业产业化领域涉水甚少。然而,农业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高,需要资金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实现。
(三)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于三农的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要保持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需要从金融业的转型入手,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这不仅是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金融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减轻社会负担、增加收入的必要之举。通过建立面向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需求的金融体系,破除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则是这一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这一点,从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可见一斑。
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深化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关键是如何以某种方式实现货币向实体经济的良性传导,把金融活水引入到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关键环节,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民生、环保等“补短板”领域。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传导不畅,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间体系,不能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为此,各政策制定部门想了很多办法。但关键问题在于通过改革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建立适合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的金融体系。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要鼓励普惠金融和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利用各类中小微企业的特点,结合其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满足中小微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货币传导机制“生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