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欢迎来到 学霸论文网, 本站提供、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硕士论文范文博士毕业论文范文发表职称论文范文,学霸用心为您服务!
毕业论文分类
毕业论文怎么写 更多写论文技巧>>
关于我们
          学霸论文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起初的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代写代发为主的代写毕业论文平台。 十二年专注致力于博士硕士专本科论文代写服务这一核心业务模块,让我们成为了业内有序经营时间最长的综合性论文网站之一,拥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和社会资源。 合作的写作老师已有2000多位,均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以保证文稿的质量与版权,为广大毕业生解决经济、管理、法律、医学、会计、体育、 历史、教育教学、建筑等专业的毕业论文及代发代写论文等服务,强大的写作团队奠定了我们的实力!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与客户的互利共赢!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站外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量:498]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核心标志,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国排位并不靠前且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其他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相关理论和实践对本文研究的启示和借鉴。其次,分析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和技术状况,剖析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计思路,并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按照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设计了几种可供选择的适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总结全文做出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武汉;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Wuhan High-tech Industry

【Abstract】High-tech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and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a core mark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a country or region. Also, it’s China’s important industry which needs to be develope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 a financial,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al center of Wuhan in central China, High-tech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it does not rank well in the country and has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took Wuhan’s high-tech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normative studies and othe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high-tech industries,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s to this paper.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uhan high-tech industr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status, and analyzed the shortage of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uhan. Then this paper proposed design idea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Wuhan and design several alternative cases for the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of Wuhan.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whole research.

The keyword】 Wuhan; High-tech;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末,伴随重大科技的发现和突破,以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甚至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关注点放在本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国家繁荣的动力,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强盛的战略重点和经济增长点。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完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一样,我国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此阶段调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任务之一。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成立了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经过“九五”与“十五”期间的战略布局和艰苦创业,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主导及优势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产业链得到迅速延伸,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加强。近年来,武汉市政府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政策倾斜,制定了以“科教兴市”、高新技术发展为主导的地区发展战略指导,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科技创新的力度,特别是2010年东湖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正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甚至武汉市高新技术的局部领域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和效应,成为武汉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具有无限潜力和活力的新增长点。

虽然近些年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地发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国排名来看,武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排名并不突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值较少,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偏低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如何认清发展形势,及时地分析和找出自身的差距与问题,研究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对推动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促进一批效益高、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且在国内国际市场中享有盛誉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实现华中地区率先崛起,建设“两型”社会和传统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Utterback(1989)[1]认为:“高新技术是指花了很大资金,对很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的那些产业。”

美国的D.Dimancescu(1996)[2]认为:“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和“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共同反映了“知识密集”的本质,该本质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必要组成,同时也是高新技术再创新的必备因素。”

美国学者A.Markusen、A.Glasmeier和P.Hall(1986)[3]“科技人员密度”这一就业结构指标来定义高新技术产业。E.J.Malecki(1981)将“研发经费密度与专业科技人员密度”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综合指标。

John H. Dunning 和Robert D. Pearce(1985)[4]用三分法对产业进行如下分类:研究开发密度超过2.8%的划分为高技术产业,1.1%-2.8%的划分为中技术产业,低于1.1%的划分为低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对高新技术产业做如下定义:研发费用占总附加值达10%以上并且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技术专家占总职人数达10%以上的产业为高技术产业。

Nurkse(1959)年提出了以下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出口模式、国内市场扩张模式。随后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内涵的模式,如原形模式、结构转换模式、国际贸易模式、发展模式、增长模式等。Thomas S. Kuhn(1962)[5]提出了“范式”理论,即一种新范式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种新范式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也意味着一次科学革命的到来。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2)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即“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它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和重新进口”,通常表现为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并呈周期循环。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吴敬琏(2002)[6]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政府应退出市场活动,政府应该在建设益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竞争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组织重大共性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努力减少其对科研和生产的干预力度,这样有利于真正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万君康(2003)[7]等学者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发展具有五大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是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研发型(知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于一身的高创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大、竞争强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增长、高增值型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英型产业。

陈大雄(2003)[8]认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系统结构以及充分发挥该系统结构的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紧密相关,与区域经济实力、区域产业集中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同时,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集群式创新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靳光华(2003) [9]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单一增长极发展模式,且高新技术增长极的形成受范围经济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经济增长极。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和国际分工,结合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制造业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具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唐中赋和顾培亮(2003)[10]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引入了以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动态指标,构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中,优化了评价模式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高新技术的定义、分类极其特征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政策、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高新技术园区和集群发展等方面,但更多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对具体的某一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本文研究路线图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和经验借鉴;第三部分是分析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结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设计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第五部分提出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本文研究路径见图1: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了解国内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然后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成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计思路指引下,结合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设计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种可行模式,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2)规范研究方法。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具体模式设计需要以现有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为基本前提,因此,本文主要就是通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和理论模型的构建。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在查阅武汉统计年鉴,掌握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用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说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本文论点更加明确。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高新技术是指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技术,它是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产生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的统称,主要有以下六个发展领域:新材料及加工技术,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产业;制造及工程技术,这是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引入制造过程并进入集成制造阶段(柔性制造阶段)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这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核心产业;以遗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现代交通运输及航天技术;能源及环境技术[11]。通常来说,高新技术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高智能性,即技术的知识含量和人工智能高;高投入性,即其研究、开发、生产和推销过程中所需的人财物力资源投入较高;高创新性,即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入大量的创造性思维;高风险性,即其研制时间长、变化多、难度大,因此失败率较高;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即在其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因此其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往往成为变革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基础[12]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相同或相近的高新技术构成的企业群体,或者是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企业群体,即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新技术的这一定义涵盖三层意思:一是此类产业特指以高新精尖技术为基础,在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关键作用,产品技术含量在产品贡献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二是高新技术除了进入技术市场,而且被应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市场产品;三是应用此技术或相近技术的企业通常形成一个群体和必要规模,往往足以替代原先的旧产业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13]

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主要包括产业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方略和产业政策等方面[1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也可以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既定的外部发展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内外部结构所反映出的资源利用方式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

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Stanford大学设立的首个科学研究园区。经历5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各个时期及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15]。纵观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美国式的宏观调控与间接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日本式的政府强力干预与鼓励企业创新的发展模式;欧盟式的强化国际联合、政府协调和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以韩国式的由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而转变的发展模式。

2.2.1 宏观调控与间接推动结合的美国模式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日趋繁荣的高技术产业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在此时十分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极力促进社会各界在高新技术产业繁荣发展中的合作,采用一种官、产、学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政府、州政、企业、科研和院校联合研发的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6]。同时,联邦政府还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向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靠拢,为整合全国优势的人、财、物力优先发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以便更好地增强与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领先的地位。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里根政府时期采用一种“竞争淘汰、长远规划”的发展模式,以积极发展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产业;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采用一种政府参与、军民结合和重点规划的高新技术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对高精尖技术的直接干预,重点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重点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以对其实施战略指导。在国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指导下,美国自1995年以来,其国经济增长中约30%来自信息技术产业,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也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前列,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2.2.2 政府干预与企业创新的日本模式

二战后的日本十分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科研成果,并积极对其进行消化与吸收,日本社会与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一跃进入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强国行列。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日本早期推行的是技术贸易及开发的政府参与模式,后期则逐步发挥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十分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看重市场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陆续推出了几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计划,意在鼓励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开始强调产业结构向以精尖技术为中心发展的转变,并打出“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发展口号[17]。同时,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对电子、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特殊折旧制度。此外,日本政府在高新技术发展中承担了部分科技开发经费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发和生产提供必要的补助,以此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日本政府还采取法律政策等行政手段促使本国金融机构对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重点贷款。通过大量的科研投入,日本大中型企业的高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也促进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保证了日本后期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

2.2.3 国家联合、政府协调与企业为主的欧盟模式

欧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行一种国际联合、政府协调和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欧盟通过建立跨国的科技合作发展与协调机构,充分整合分散在欧盟成员间的科技、人才和资金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与互补,提倡由政府协调,技术企业自行进行项目合作,大力激发企业的积极主动性。欧盟国家在1994年4月通过了第4个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框架计划(1994-1998年),该计划要求欧盟国家集中力量攻克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项目和领域,重点发展研发与示范、科技合作、成果推广、专业人才培训与流动等4大领域20个具体计划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同时,欧盟不断地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化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18]。从1983年至2002年,欧盟相继地实施了5个关系全欧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同时还将尤里卡计划扩展为涉及俄罗斯等在内的共25个国家参与的庞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在同美国、日本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竞争的竞争力。

2.2.4 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的韩国模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高新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引进和消化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科技力量。为了提高本国的产品竞争能力,政府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

从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积极实行政府扶持下的自主发展模式,倡导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巨大转变[19]。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开始大力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强调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并制定和实施了强有力的科技发展计划,组织了高技术项目的技术攻关。同时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吸引了民间企业对科技研究开发中的资金投入。90年代,韩国政府的目标是提升韩国的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要借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技术革新、信息网络完善、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加强韩国的经济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功地实现了科研投入由政府主导向民间企业主导的转型。到90年代初期,韩国的科研开发经费总额中,民间投资的比例已高达83%,政府部门的投资比例降至17%。通过政府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大量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韩国逐步由一个技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为当今世界科技先进的先进国家之一。

从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来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具有以下共同点:政府宏观调控、资源集聚、产业链完整、择有带动作用的技术和产业集群。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对本文研究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3.1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3.1.1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近年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2013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1 2008-2013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总产值

17341131

20549913

26380353

34489139

45560041

56044728

增加值

6017362

7110270

8830955

10741142

13534010

17001874

产品出口交货值

1189337

1284882

1947344

3767699

5546199

4529562

产品销售收入

15953841

19383916

25753287

38172227

45103564

49589496

利税总额

1570285

2222988

2944291

3297328

3516910

3949666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突破2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亿元,2012年突破4000亿元,2013年为5604.47亿元,比2012年增长23%,高全市绩效目标挑战值0.6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10年突破800亿元,2011年为1074.11亿元,2012年为1353.34亿元,2013年为1700.18亿元,增长了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3%,高全市绩效目标值0.7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武汉高新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来看,2008年为1595.38亿元,2009年为1938.39亿元,2010年达到2575.32亿元,2011年为3817.22亿元,2012年为4510.35亿元,2013年为4958.94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

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来看,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为294.42亿元,2011年增长到329.73亿元,2012年为351.69亿元,2013年实现利税394.96亿元,同比增长12%。从出口交货值来看,从2010年到2011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从194.73亿元增加到376.76亿元,2012年出口交货值为554.61亿元,到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52.95亿元,同比降低22%,这主要受到总体经济发展影响。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推动武汉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3.1.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编制的《武汉统计年鉴2014》中的分类,武汉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类。2013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各指标如表2所示。

2 2013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各指标汇总表

指标

企业数

企业从业人员(千人)

总产值(亿元)

增加值(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利税总额(亿元)

应交增值税(亿元)

产品出口交货值(亿元)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合计

453

288,599

5,604.47

1,700.18

4,958.94

394.96

73.31

452.95

电子信息

148

78,768

1,409.29

446.48

1,300.69

26.43

6.17

190.07

先进制造

130

61,137

1,611.01

611.38

1,418.13

177.65

35.14

73.29

新材料

63

119,843

1,084.72

166.22

1,517.73

107.74

23.66

72.83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60

17,398

688.68

61.33

598.59

59.14

5.61

72.42

从表2可以分析得出,2013年先进制造产业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和应交增值税等指标都排名第一,同时其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出口交货值排名第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出口交货值排名第一,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二,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排名第三;新材料产业在2013年产品销售收入排名第一,利税总额排名第二,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交货值排名第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利税总额排名第三,应交增值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都排在第四名。

总体来说,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三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3.1.3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状况

产业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新产品的研发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竞争力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它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制,繁荣社会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号称“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得到了不断扩大,经由孵化器培育出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这一过程不但涌现出一大批成熟的中小企业,也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可喜的是一批又一批成熟企业已发展成为整个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说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2009-2013年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如表3所示。

3  2009-2013年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

年度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孵化器(家)

45

47

52

56

63

孵化器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98

105

125

182

220

在孵企业(家)

2311

2406

2505

3114

5632

利税(亿元)

9.8

12.7

11.9

15

20

提供就业岗位(个)

32987

35011

33800

38500

59317

3.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国排名来看,武汉市的排名并不突出,距离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值较少、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偏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等方面。

3.2.1 高新技术产值较少

高新技术产值体现了社会对高新技术投入的产出收益。2013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604.47亿元,占武汉市GPD的15.9%,占到2013年湖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5.8%,这与武汉市在这整个湖北省“一城独大”的格局不相称;201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武汉市只占到5%,总量偏小。而全国与武汉同级的城市中,大连、青岛、南京、沈阳、长沙市等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均超过武汉市。而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中,2013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值11875.6亿元,2013年广州的产值15806.84亿元,占GDP的比重是33.7%,武汉市5604.47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值与这些沿海城市差距更大。

3.2.2 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偏低

高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体现了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2012年,武汉市的研发经费支出为126.91亿元,2013年为150.34亿元,占GDP的2.44%。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同期相比,2012年,北京的研发经费支出600亿元,上海400亿元,深圳接近300亿元。2013年,武汉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在全国19个城市中排名第9,即使与其GDP在全国的排名相当,但与武汉市综合科教实力明显不符,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力度优待进一步加大。

3.2.3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武汉市的综合科教实力排在全国前列,其拥有78所高校,是全国高校数量排位第三的城市。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排名全国第一,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100多所科研机构,18个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专利申请量达25680件,专利授权量达15901件,但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明显不足,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建在企业的研发机构超过90%,而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到17%的比例,而这一比例在深圳却高达90%。同时,武汉市的90%的科技成果和60%以上的专利所有权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掌握,而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却只有35%,并且其中80%的科技成果均流向外地。究其原因,这主要受到旧体制和现实市场的束缚和限制。此外,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仅占据销售收入的1.8%,远低于国际的公认标准(5%-l0%),这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对研发环节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4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4.1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计思路

在抓住中部崛起、综合配套改革和自主创新三大机遇的背景下,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资源高效集成与优化配置、环境政府主导与多方共建、规划突出重点与阶段推进、关键技术引创并举与重在自主”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益贡献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结合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实际,通过产业的跨越发展以进一步强化武汉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支点地位。

4.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设计

在借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按照武汉高新技术的发展思路,本文设计了以下几种适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

4.2.1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集群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以实现高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20]。依据高新技术成果的扩散形式、范围和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状态,其产业化主要有高新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工艺化和服务化(劳务化)。研究与开发是评价产业发育程度的指标,生产与制造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物化过程,销售与服务是高新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在遵循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应将武汉市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的循环,促进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如图2所示。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现代科技与产业双重创新的有机结合产物,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链集成模式的推进。而武汉是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构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效地发挥武汉市的现代科技创新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有重点地定位创新领域和项目。除此之外,武汉是还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进一步加快武汉高新技术规模化的发展,争取在重点产业领域跻身国内甚至世界前列。

4.2.2 面向核心技术突破的平台推进模式

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是目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是造成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是获得利润并不断壮大,而企业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自主创新只是其中一种。由于从核心技术的研发到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周期长、投资大、要求高且风险大,因此,企业往往放弃或忽略自主创新[21]。但对于一个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自主创新才是其成功的必经之路。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大量的科技资源,这需要搭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推进模式,发挥平台优势,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管理创新平台组织模式如图3所示:


自主创新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其中:管理创新平台,就是借助管理思想、方法、工具、内容的不断创新,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激励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地整合并利用整个社会可用的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融洽的环境,确保科技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技术创新平台,可以有效集成武汉全市甚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技术资源,为协同攻关、集中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自主创新平台的核心目标之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负责信息的整合和传递,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它是支撑前两个平台有效运作的保障条件,同时也是确保整个管理创新平台运转的有效推动力。

4.2.3 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整合模式

武汉市具有发展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雄厚基础,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来说,亟待需要大力推进组织整合模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知识更新更快、产品寿命周期更短,与传统产业重点满足市场需求相比,高新技术的重点在于创造和引导需求[22]。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愿望更加迫切,但难度也更高,这不但需要实现创新的自主性,同时还要保持创新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整合模式在形式上可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其组织整合模式如图4所示:


内部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内部组织开展整合,如部门间的整合可以影响新产品的开发绩效,研发与生产的整合可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并提升产品质量。总之,内部整合就是为达成组织目标,组织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通过有效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方式进行一致性努力的过程。外部组织整合,主要是企业与别的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之间,借助构建专业的科技团队或者建立企业联盟的形式,实现组织间信息整合与传递、关系协调和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和进一步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4 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技术集成模式

传统产业创造了武汉绝大部分的经济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深厚的基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传统产业仍将是整个武汉市经济的主体和促进武汉经济增长的主力。要想提升武汉市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既现实、直接又是最根本的举措。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能单纯是过去单一企业或行业的自我封闭式改造,而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对其进行改造,实现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升级。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技术集成模式如图5所示:


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整个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选择对行业影响深、应用面广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展科技攻关,促进先进科技在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提升重大科技装备的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的集成能力,满足传统产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围绕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一系列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大科学技术开发投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并开展大力推广和应用。关注市场需求,立足产品结构升级,积极研究与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强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主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高新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效益。研制和推广一系列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防止生态环境污染,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优势集群,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4.2.5 面向三个层次的自主创新示范模式

硅谷的成功对园区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对象,在全球世界范围内掀起高新区建设的热潮[23]。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正是缺乏这种发挥巨大标杆效应的典型示范。武汉自主创新示范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区域示范、产业示范和企业示范。

(1)区域示范

当前武汉市适合发展成示范区域的种子开发区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而从武汉市“打造国家创新示范城市”的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目标来看,更适合成为区域示范的是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力求自主创新,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许多方面在全国首开先河,如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4级跳跃发展模式;实施了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率先开展了污染物排放交易;成立了激光、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等一批产业联盟,搭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先后出台了“人才特区”、“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为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在东湖高新区已建成的8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集聚了600多家研发机构、2100多家高新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东湖高新区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申请专利6300多项,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近3年来,东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终保持在30%以上的速度增长。总体来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的基础,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其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打造东湖高新区的区域示范效应,努力使其发展为全国知名的自主创新开发区,而且要成为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

(2)产业示范

高新技术对产业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带动效应,这不仅可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来发展新型产业,而且新产业的倔起又对经济发展具有倍增效应。同时,高新技术可以因其产出规模大、需求弹性高、扩张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强、出口创汇率高而迅速成张为经济战略主导产业。目前,武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电子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支柱产业。2008年先进制造、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的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8.71亿元、165.76亿元和152.11亿元,共有456.5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75.88%。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各领域的增加值与2007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做好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等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扶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重点支持一批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强的典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及先进制造产业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打造创新驱动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顶端环节迈进。

(3)企业示范

围绕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通过核心关键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和配套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形成产业集群。在各高新技术领域选取一两家企业,培育多个创新示范企业,引导产业实现核心科技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八结合”,即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提升企业领导素质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效应,推进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 结束语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经过“九五”、“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的布局与艰苦创业,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是关系到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能否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所固有的高竞争、高风险特性,如果应对失当、措施不得力,失去这段关键期,武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可能出现长期徘徊,甚至停滞倒退的局面。本文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外目前对高新技术的定义、分类极其特征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但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政策、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高新技术园区和集群发展等方面,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与探讨,但对具体的某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2)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美国式的宏观调控与间接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日本式的政府强力干预与鼓励企业创新的发展模式;欧盟式的强化国际联合、政府协调和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以韩国式的由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而转变的发展模式。

(3)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武汉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国排名来看,武汉市的排名并不突出,距离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值较少、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偏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等方面。

(4)在借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按照武汉高新技术的发展思路,本文设计了以下5种适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集群模式、面向关键技术突破的平台推进模式、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整合模式、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技术集成模式、面向三个层次的自主创新示范模式。

本文借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5种适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成了具有决策支持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调研难度较大,缺乏更多的数据支持,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James M. Utterback. Dyna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Ballinger Pub Co, 1989

[2] Dimancescu,D.and K.Dwenger.(1996).World Clas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s of Agile Manufactures. New York,NY:AMACOM,(1996):39

[3] A.Markusen,P.Hall and A.Glasmeier,High Tech America[M],Boston:Allen and Unwin,1986,p.1.

[4] John H. Dunning and Robert D. Pearce.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Enterprises 1962-1983[M].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Rev Sub ,1985

[5]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6] 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5

[7] 万君康,梅志敏,彭华涛.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3,04:39-41.

[8]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长沙:中南大学,2004

[9] 靳光华,王传仕. 高新技术的产业分布与发展模式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15-118.

[10] 唐中赋,顾培亮.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J]. 中外科技信息,2003,10:53-55.

[11] 梁东.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 长江论坛,2012,05:27-32.

[12] 李靖.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3]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田[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14] 孙志强.高新区域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15] 许正中.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 范保宁.多增长极战略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 1998,(06)

[17] 沈宁宁,何建敏,庄亚明.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18] 余永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2001,(06)

[19] 唐剑光,韩文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0] 李增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1] 何晖.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3:60-62.

[22] 李拓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23] 卢炎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致谢

本文是在祁芳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祁老师高尚的品德、求真务实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为我树立了榜样。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不仅加深了自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参与科研的创新能力,更从祁芳梅老师身上学到了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态度,这将使我终身受益匪浅。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祁芳梅老师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会计系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以及在实际调研和数据搜集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参考文献中所列和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列入著论的专家学者们,他们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最后还要感谢一直陪伴我,支持我,鼓励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我四年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中。

上一篇: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改革的作用


下一篇: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探究


认准本站唯一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15658636447
期刊发表王老师
降重咨询李老师
开题咨询乐老师
投诉邮箱ts@985x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