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般来说,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幼儿比较频繁,比较严重的对他人或物体的作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的影响、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幼儿园园内活动中的冲突等。本文针对此现状,着重以家庭影响因素为主,通过对家庭不同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类型对幼儿攻击行为影响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对策,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正常成长,还会对幼儿教育工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对策
在幼儿园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推挤别人,甚至还存在故意抓伤伙伴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对他人产生伤害的同时,也对幼儿自身的个性和认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家长和幼儿园没有及时地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和干预,不但会影响幼儿的正常社交发展,还会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扭曲,诱导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如何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注,提高亲社会行为,降低幼儿的攻击行为发生概率也是目前幼儿教师和家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就是幼儿有意识的对他人物品或身体进行争抢或破坏的一种倾向和行为。一般来说,班集体内,受认知能力所限,年龄越小,攻击行为发生频率会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频率降低,但攻击强度会上升;在攻击行为发生的性别分布上,男生对外产生的攻击行为要高于女生。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依据研究可以发现,攻击性和激素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雄性激素,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受生理因素的影响,男生在行为举止和活动范畴上都要广于女生,因此,攻击性行为男生的发生比例要强于女生。
2.同伴关系
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包括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幼儿园期间几率最高,而幼儿在社交中具有非常强烈的攻击性,一些社交能力稍差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而被拒绝的幼儿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作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对自己怀有敌意,因此会采取比较频繁的攻击手段。
3.学校教育
如果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没有第一时间教会孩子获胜的正确手段。部分幼儿就会采取攻击行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的攻击行为做出这样降低,但是,如果教师在教育中没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态度,那么就会加大这种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
4.家庭因素
(1)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如果偏溺爱,就会给予幼儿过度的关心,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照单全收,这样都会对幼儿行为和心理造成一种情感偏差。
(2)过于强势苛刻的教养方式
孩子在教学活动或者在生活活动中,没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教养方式某种程度上会加大幼儿成长的心理压力,也会提高攻击行为的概率。
(3)冷漠梳理的教养方式
孩子被父母关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攻击他人,以引起父母长辈的关注。基于以上家庭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幼儿会产生一定的攻击行为,因为上述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针对幼儿的成长会过度的干预,因此在此家庭背景下成长出来的幼儿而父母疏忽对幼儿的身心感知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这类幼儿群体相对于父母溺爱的幼儿群体,会比后者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而产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的忽视型教养手段,在此家庭背景下成长出来的幼儿会缺少一定的安全感,成长的幼儿普遍具有焦虑的身心以及性格。
二、调查研究
本文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主要是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省内六个幼儿园,年龄4-6岁区间为界限,抽取了334名幼儿,其中女生130人,男生204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幼儿人格问卷量化表来阐述教养方式和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共包括11个教养方式因子,分别是父亲温暖(F1)、惩罚(F2)、过度干预(F3)、溺爱(F4)、拒绝(F5)以及过度保护(F6)构成的;母亲是理解(M1)、过分干预(M2)、拒绝(M3)、惩罚(M4)以及偏爱(M5)构成的。在评判上采取四级评分的形式,从不是1分、偶尔是2分、经常是3分、总是是4分。分数越高,证明在此教养因子上父母具有更多的表现行为。
而幼儿人格问卷量化表是由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等人格维度构成的,用以测量,幼儿的不同人格特性。
(三)研究内容
为了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比较.
1.性别差异产生的攻击行为
通过此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上,男生要高于女生,并且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总体攻击行为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2.男生女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上的性别差异
上图是男女生在父母教育方式维度的性别差异比较统计表,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在父亲惩罚、过度干预和溺爱否认三个维度因子上,不同性别的男生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理解、过度保护以及母亲四个维度教养方式上没有一定的差异。
3.对父母教养方式幼儿人格特质以及幼儿攻击行为的有关研究
3.1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攻击行为的相关
本文通过列数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统计图来分析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图可以知道:幼儿攻击行为的各个维度与f1成负向关系、而与f2,f3,f4,f5均有明显的正向关联;而幼儿的敌意、身体言语攻击与m1呈现负关联、与愤怒呈现正关联。但是幼儿各个维度的攻击行为与m1没有一定的显著关系,与m2、m3、m4、m5有明显的正向关联。
3.2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人格特质的相关
通过下表来分析出幼儿人格特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幼儿的精神质和f4、f1以及M3有着一定的正关联、幼儿的内外向与f2、f5和m2、m4有着一定的正关联、幼儿的神经质与f1、f3没有一定的显著关联。
3.3儿童攻击行为和幼儿人格特质的相关
通过对幼儿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不同维度的分析来探究幼儿攻击行为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由上图可以得出:除去愤怒和内外向幼儿的人格特质。剩余的幼儿人格特质都与攻击行为以及总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各个维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联。
(四)研究结果
1.幼儿性别攻击行为特征
通过数据的分析,幼儿的总攻击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具有较多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在身体、言语等攻击行为。
造成幼儿攻击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与男女的生物学特征有密切的关联,同等的年龄区间,男童相对于女童具有更加优异的身体机能,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身体攻击的可能概率;而站在社会期望的角度上来分析:针对男女幼儿,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期望差异,针对男生的勇敢,外界会给予一定的激励和肯定,而针对于女生来讲具有一定的约束以及要求,以上两个因素是造成男生女生攻击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2.男女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性别差异
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合理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上文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数据统计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生在父亲过度干预、父亲惩罚以及父亲否认这三个指标因子上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别,且女生得分要明显低于男生。表明在家庭教养方式上,针对不同性别的幼儿,父亲采取的教养方式也有所不同。针对于男生,父亲大多会采取类似严厉惩罚以及过度干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而母亲的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外界社会大多给予母亲的定义是贤妻良母,因此,在母亲教养方式上大多以关爱为主,而由父亲来担当对幼儿的基础管教。而针对不同性别的幼儿,父亲表现出明显差异的教养方式主要原因是与外界对男生定位有一定的关系,社会给予男生更多的希望,因此父亲针对男生的教养也趋于严厉,有意向的锻炼男生的独立品质,而因为男生女生生理机能的差异,基于父母的严厉管教,男生较女生相比具有较强的反抗观念,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对外的攻击行为;而女生恰恰相反,因为女生较男生相比具有比较敏感的心灵承受能力,因此针对于女生,父母采取相对关爱以及温暖的教养方式,这也是女生攻击行为较男生要少的主要原因。
3.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以及幼儿攻击行为的关联
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可以直观的发现:幼儿的攻击行为和父亲严厉、干涉、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干涉、过度保护呈现着正关联。这表明造成幼儿产生攻击行为一定程度上与所在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造成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父母过度的否认和不合理的惩罚,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幼儿的内心挫败感,加大内心抵触情绪,由此会发生对外攻击行为。而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教养要明显大于母亲教养,依据父亲的教养方式数据显示:积极的教养方式会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概率,而过为消极的教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幼儿攻击行为的概率。因此针对此现状,父母教养方式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幼儿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
而在幼儿的人格特质上,父母采取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会加大幼儿的神经质和精神质概率,长久发展会逐渐养成冷漠以及逆反心理,进而影响之后的社会以及人际交往,对外具有较强的敌意性,因此加大了幼儿的攻击行为;而父母的过度干预以及溺爱也会使孩子在成长中形成内向的性格以及品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未来的社交发展;而过度溺爱的父母教养方式甚至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以及人际交往,严重的会逐渐发展成反社会的人格品质,对个人以及社会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而在幼儿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幼儿的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向关联,经检测,神经质得分越高的幼儿越具有较高的外部攻击能力,其中焦虑、敌对、情绪不稳定以及冲动是组成幼儿神经质的主要内容,情绪不稳定的幼儿相对于普通幼儿来讲更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外攻击行为。
三、改善对策
(一)加大对幼儿的关注力度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心态也得到了变迁,主要关注幼儿是否健康成长是大部分父母的主要教育心态。但是个别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过度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对幼儿内心的心理需求有所忽视,因此,父母为了追逐时代的步伐,会在孩子幼儿阶段花费较多的智力投资,因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间随之变少,最为关注的是幼儿的智力趋向,内心的情感需求却进行了忽视,而当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错误时,父母也只会采取打骂孩子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会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过度忽视了幼儿的内心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因此在之后的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要加大对幼儿内心情感的关注程度,不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区间,他都具有属于本身的心理需求,因此,父母一定要依据自身孩子内部心灵需求加以沟通指导,切忌太过功利;与此同时,父母也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陪伴时间,这不但可以更好的调整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当父母与幼儿进行沟通时会更加敏锐的查询幼儿心灵情感的问题,更好的帮助幼儿养成健全的心灵品质。
(二)对传统思想做好改善
想要更好的杜绝幼儿的攻击行为,父母要采取积极且正确的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而经过上文的数据可以知道:父亲较母亲来说,对幼儿的攻击行为关联更大,现在大部分教养的工作都是由母亲来完成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幼儿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因此针对此现状要尽可能的改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父亲要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对幼儿进行合理教育,加大幼儿和父亲之间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切记采取严厉、否认以及粗暴的教育方式,尽可能的采取耐心以及温暖的教养方式,拉近幼儿与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正确的幼儿性格以及品质,有效的杜绝幼儿产生攻击行为。
(三)依据幼儿心理特征采取适合的教育形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上也应该进行改善,通过数据显示:父母过度放任、溺爱等教养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概率,父母过度溺爱幼儿或忽略幼儿的相关需求以及在孩子出现必要的错误时父母表现出过于失望的情感都会加大幼儿的内心情感敏感性,长久发展幼儿会形成自我否定、自卑以及内向的性格特点,进而加大幼儿攻击行为的空间;与此同时,针对部分溺爱的教养方式的家庭,父母要适可而止,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空间,并依据幼儿现实发展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在幼儿的成长中帮助孩子得以实现,在幼儿表现良好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在幼儿出现错误时,父母要端正批评的态度,注意幼儿的内心情感变化;针对过度放任教养方式的家庭,父母在之后的幼儿教育中要加大内心的责任感,并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给予幼儿一定的关注,可以让幼儿在成长中得到内心的情感温暖;而针对教育方式有所差异的父母,要提前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做好一定的沟通,以此达成彼此的共识,切记在孩子表面进行训斥或反驳,必要时可以在私下进行自主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幼儿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长此发展,幼儿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品质,也会减少对外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
结论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升高,不但对幼儿自身人格品质有所影响,还会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而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方式是决定幼儿人格品质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产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本文阐述得出以下结论:
一、幼儿存在一定的攻击行为,且在性别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男童较女童产生攻击行为的概率要高。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最为显著的是父母针对幼儿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加大幼儿的对外攻击行为,而父亲过度否认、溺爱、母亲否认会加大幼儿的神经质、父母严厉、母亲过度保护会加大幼儿的内向性格。综上所述,父母过度保护、溺爱、惩罚、否认等教养方式会加大幼儿的对外攻击行为。
三、幼儿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幼儿神经质得分越高,对外的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四、为了更好的杜绝幼儿的攻击行为,笔者建议在之后的家庭教养中,父母要采取温暖以及积极的教养方式,不过度溺爱也不过度否认,尽可能的加大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好的关注幼儿的心灵趋向,以此更好的杜绝幼儿的攻击行为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李蓉蓉,李燕.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55+4.
[2]陈秋珠,徐慧青.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及调节因素的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1):1-8.
[3]张冬梅,贲雪婷.4-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185-186.
[4]李婷婷.基于儿童引导决策的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0):171+173.
[5]朱晓燕.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指导方式的调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233.
[6]马龙,于得澧,王哲,辛志宇,崔晶,王苗,王忆军.哈尔滨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7):1022-1025.
[7]赵君星.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04):85-89.
[8]张荣臻,曹晓君.幼儿共情的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6):23-32.
[9]刘竹筠.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电脑迷,2018(0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