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雨污水排放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的老旧区域地下排水管网多为雨污合流,容易积水、溢流、污染城市水环境。目前各大城市都在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市政管道工程是其中最主要的改造项目,而施工测量是保证管道施工准确可靠的基础。
关键词: 雨污分流;市政管道;施工测量
1. 引言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老旧区域的升级改造,其中城市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是城市改造,保护环境污染的第一步。管道工程也就自然成为城市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础项目之一。城市管道改造相比新建城区具有地下管网复杂、管道老化破损严重、城市建构筑物阻碍等难点。精确的高程、轴线、方位测量控制是保证管道工程顺利施工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管道施工中因测量工作造成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深圳市龙岗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消除黑臭及河流水质保障工程为研究实例,总结论述施工测量在管道工程全过程中的应用。
雨污管道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
(1)管道中线偏位。管道的标高和轴线测量数据是施工的依据,因为施工单位数据测量不严格不准确会造成管道的位置偏差,因测量偏差造成管道接口上下左右偏位无法连接,严重的还会引发管道积水问题。施工测量的精确性是管道施工准确性的决定因素。
(2)管井的变形沉降问题。管道检查井的变形沉降主要是由于管井地基处理不到位、井周围回填土料的材料质量和回填质量不符合标准。同时施工测量也会对该问题产生影响。对管道检查井的位置放线时出现偏差,造成管道接口角度过大不利于排水收集,容易造成管井漏水渗水而使井周围的土体下沉,从而引发管井的变形下沉;另外若放线偏差过大,本应设计在非机动车道的井离绿化带或机动车道过近,在长期运行中容易破坏检查井。
(3)管道沉陷问题。加强施工测量中高程、坐标方位及沟槽尺寸的放样是关键,因为管道施工的高程和位置偏差过大会造成管道无法顺利连接,排水不畅造成积水等问题;管道沟槽放线不准确或没有足够工作面,造成沟槽开挖太窄,管道两边回填压实困难,造成管道沉陷最终带来路面塌陷的严重问题。
3.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为2019年龙岗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消除黑臭及河流水质保障工程。项目地点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项目主要为雨污管道的新建和改造。施工工期为2019年1月18日至2019年5月31日,质量保修期两年。项目规模:本工程实施正本清源及雨污分流,小区总量为212个,其中工厂区174个,居住小区27个,商业区9个,公共服务区2个,总面积为 238.61ha,建设污水管42.42km,建设雨水管31.36km。小微水体整治共计30个,其中小河汊共计 12 条,总长度 10.39km,整治小沟渠6条总长 1.55km,整治小湖塘 12 个总面积 9043m2。工程整治错漏接点19个。河道安全保障工程2.2km。其中九九同心工业园区管道工程施工测量中主管道采用GPS RTK放样,支管因道路狭窄和建筑物遮挡信号等原因采用全站仪放样。
4. 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4.1 施工前准备工作
(1)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要选配技术和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检定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
(2)项目部组织测量和技术人员提前仔细查看图纸,熟悉施工图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以及施工中的测量控制重难点。对施工图中的管道里程桩号、管道高程、纵坡、曲线要素等数据进行核算,有问题在技术交底中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修改。
(3)施工前项目部组织测量和技术人员踏勘现场,要求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交桩,并对高程和坐标控制桩进行复核,有问题及时反馈建设单位。
(4)施工前要将控制桩引测到施工范围以外的稳定位置。可在中线的延长线上钉木桩做标记或者在垂直于中线的方向上钉两个木桩,木桩钉在管道沟槽开挖边线外50公分左右。对于距离长度较长的管道,可以沿管道中线向外侧测放一条与管道中线平行的线来控制管道施工轴线偏差。要保证外侧控制线位于不被开挖破坏的破顶面或固定的标志物上。
(5)因建设单位交桩只交一两个控制点,为了施工方便需要对水准点和坐标点进行加密。加密间距为每100m~150m增加一个控制点。若采用GPS RTK流动站这种测量方法则不需要沿线布置加密点,直接进行碎部测量,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测量不受建筑物遮挡影响,不需要考虑仪器必须通视。
4.2 管道施工测量
(1)开挖前测量
管道沟槽开挖前要对沟槽的开挖中线和边线进行定位放线。一般是采用极坐标方法利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设备。而采用GPS RTK这种先进的测量设备仪器可以对开挖中线和边线的空间位置进行自动测量,实时定位。较传统测量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不易出错等优点。
首先测放待开挖沟槽的平面位置。将沟槽的起终点、转折点、直线段间隔控制点、曲线要素控制点等定位放样,每个管道井位的定位桩以及相邻井之间的连接线控制点均应定位放样并打木桩做标记。管道直线段控制点间距为20米一个,曲线段间距为10米一个。所有的控制木桩中心钉中心钉,用红油漆画圈或涂色标记醒目。将测放好的控制桩用白灰撒线,画出沟槽的开挖中心线和两侧的上口边线、下口边线。最后要在两侧的上口边线外侧钉一对对称的高程控制桩,高程桩沿边线纵向排列,间距10米或20米一个。高程控制桩顶面上钉钉子,要保证对称的高程桩上钉子的高程一致。
(2)开挖过程测量
管道沟槽在开挖过程中应该实施进行中线和沟底高程测量,确保管道轴线不会偏位,管底一次性开挖到位,若超挖需要再回填,挖不到位还得返回再挖,影响工期,造成反复施工。施工测量一般采用坡度板法和平行轴腰桩法进行控制。
坡度板是控制管道沟底高程坡度的标记物,应随着管道开挖的进度及时埋设,10米到15米埋设一道,在检查井、转角井、支管井等构筑物位置必须埋设坡度板。当槽深在2.5m以上时,应待挖至2.0m左右时埋设坡度板。
当埋设坡度板不方便或工期要求紧,以及工程等级低,施工要求不高时对测量要求精度不高,可以采用平行轴腰桩法。该方法是在管道沟槽开挖上口边线外侧测放一排桩,这排桩的连接轴线要与管道的中线平行。可以在一侧上口边线外测放,也可以在两侧上口边线外侧分别测放。桩的间距15米一道或20米一道。该排桩称为平行轴线桩。另外在开挖的沟槽两侧边坡上距离沟底1米的位置测放一排与平行轴线桩相对应平行的桩,称为腰桩。该排桩的主要作用是对沟槽开挖的深度、槽底人工整平的位置以及做管道基础垫层的标高和厚度进行高程控制。
(3)开挖断面测量
沟槽在开挖过程中因为开挖的深度沿纵向不一致,有深有浅,因此对开挖边坡的放坡坡度要求也不一致。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放坡。因此对于沟槽开挖的施工断面测量验收是保证沟槽开挖到位以及施工安全的主要控制手段。应沿管线纵向每隔20米测量一道开挖断面,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免棱镜法测量开挖边坡顶面和底面的高程,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坡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必须严格修整直到满足标准。
(4)井位开挖测量
沟槽开挖的同时应进行检查井等构筑物的基础开挖,施工放线也应该同时进行,一次施放到位。与沟槽开挖控制桩的测放一样,对井位的控制桩也应打木桩钉中心钉并做标记。将其中心坐标用全转仪放出其位置,并注明其管底设计高程,对于三通井等要标注出其走向和管底设计高程,便于开挖施工;此外,检查井管底高程的控制是管道施工测量的重点,所以高程控制一定要精确,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原有检查井及管道与现有检查井和管道的接驳。
(5)管线基础测量
管线沟槽开挖完成并进行了断面测量验收合格后,就要开始施工管道基础。基础施工前要对基础的平面尺寸,高程进行测量放线。管道基础的垫层宽度和厚度、基础的宽度和标高是测量控制的关键点。可以用已测放的高程控制桩和平行轴线桩来引测检验。基础施工完成后,管道安装前要进行隐蔽验收,隐蔽验收的主控项目仍然是管道基础的中线偏位和基础顶面高程。
(6)管线安装测量
管道基础施工完成并通过隐蔽验收后,要在基础顶面恢复管道中线,以方便下一步管道安装工序。在管道吊装及下放安装过程中应实时对管道的安装轴线和高程进行测量控制。这是保证管道能够顺利连接的关键控制点。确定管道中心线及管底标高测量点,可以利用全站仪架设在沟槽内,用自由设站免棱镜方法进行安装轴线的控制检测,直接施测管节点是否在轴线和里程桩号上,确定管道轴线
是否满足轴线偏位的误差要求;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免棱镜法测量管道内底的标高是否满足高程的误差要求。
(7)回填过程测量
管道安装完成并测量验收合格后要进行管底和管周的回填工作。回填作业要严格采取分层回填分层压实的方法。分层厚度应采用水准仪逐层测量标高来进行控制,一般虚铺厚度30-35公分,压实厚度控制在20-25公分。
(8)竣工测量
竣工阶段要复测施工控制网,复核水准控制点和坐标控制点有没有在施工过程中移位沉降等破坏。对所有管道检查井及其他构筑物的高程和坐标进行复测记录。竣工测量完成后,要将测量数据绘制到管道竣工图上,标明管道的主点及附属构筑物施工后的实际平面位置和高程。市政管道竣工图是工程移交后市政管理部门进行养护管理的一手资料,必须严格准确进行绘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雨污合流造成的积水、溢流、污染城市水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雨污分流改造是解决河道黑臭问题的有效措施。其中市政管道工程是改造的重点,需要改建和新建大量地下管道。施工测量是保证管道施工准确可靠的基础。精确的高程、轴线、方位测量控制是管道工程顺利施工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天文,龙永清,李庚泽.工程测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鹏.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探讨[M].科技资讯,2016(06).
[3]温涛.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2016(04).
[4]徐子豪,代宏霞.浅谈市政管道工程中的施工测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