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司马迁的《史记》存在诸多异同, 故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 探究其“变异”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简单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故事新编》只是沿袭了《史记》的基本故事框架, 在情节、人物、题旨等方面则大异其趣, 而且这种增添变动并非得自民间传闻, 而是与鲁迅的现实处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 “油滑”; 英雄的失路; 《理水》; 《出关》;
鲁迅在他的各类作品中, 故事人物等都可以在《史记》中寻找渊源, 比如《故事新编》中的《采薇》, 取材自《伯夷叔齐列传》;《理水》套用了《夏本纪》大禹治水的故事;《出关》中演绎的老子故事来自《老庄申韩列传》。但《故事新编》只是沿袭了《史记》的基本故事框架, 在情节、人物、题旨等方面则大异其趣, 而且这种增添变动并非得自民间传闻, 而是与鲁迅的现实处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对《出关》、《采薇》、《理水》等小说的分析, 探究其“改编”背后的深层意蕴。
一、“油滑”的手法
《出关》与《老庄申韩列传》的最大不同是, 一为小说, 一为史传, 其主要差异皆由此而来。较之《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老子, 《出关》中有更多故事性、情节性, 更注重细节描写, 更富于传奇色彩。
“寓庄于谐”是鲁迅《故事新编》常用的手法, 司马迁的文章常有“滑稽”的行文笔法, 而与司马迁的“谈言微中, 亦可以解纷”不同, 鲁迅是通过“油滑”来表达一些蕴藏在社会和人生中的深刻哲理, 用诙谐的语言和喜剧的形式表现, 用以讽刺。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里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 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对于古人, 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 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油滑”是《故事新编》的重要特色。以《出关》为例,
“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 好像一段呆木头。”1“大家显出苦脸来了, 有些人还似乎手足无措……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 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 因此他从此讲的详细了一点……为面子起见, 人们只好熬着, 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 各人想着自己的事……”2
老子在《史记》中、在中国历史上, 均为道家学派先祖, 他的至尊地位无人能撼动, 甚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而此处, 对于老子讲经片段的描写却截然相反, 大家都昏昏欲睡、如坐针毡, 似乎毫不在意, 甚至这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 一包胡麻, 十五个饽饽来, 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 所以非常优待, 假如他年纪轻, 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关尹喜才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 提起两串木札来, 放在堆着充公的盐, 胡麻, 布, 大豆, 饽饽等类的架子上。”3
在这里, 知识和学者不被尊重, 老子的“大道”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 我们如今奉为圭皋的“圣贤”, 在他所处的时代, 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 所以真正的老子, 说不定只是一个教书匠, 而现在我们所推崇的也许只是一个被官方“粉墨化”了的“政治老子”, 所以, 鲁迅借此也许是来讽刺当局者的思想统治, 又或许他是想借此来讽刺那些只知道挪用刻板知识、而不知自己思索的学者。
又如《采薇》一文, 伯夷、叔齐, 认为武王伐纣是欺君犯上的, 是不道德、不仁义的, 他们坚决的反对周, 当周在攻打商成功之后, 他们为了表达所谓的正义, 决定不食周朝的任何东西, 因而后来他们进入深山, 以采薇为生, 最后当他们被告知任何食物都属于周天子的时候, 他们就采取绝食的方式来反对周, 维护所谓的“礼”, 结果他们在深山中被饿死了, 还得不到别人的好评, 认为他们笨且傻, 而事实好像也正是如此。这也是一种“油滑”, 从某种程度来说, 可以看作是对儒家思想中保守思想的批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理水》改编自大禹治水的故事, 隐晦的联系现实, 文中提到的“文化山”是该文一个主要的讽刺对象, 即大禹实干, 而“文化山”只有空谈的学者和昏庸的官员。鲁迅在《理水》中暗指国民党统治区的百姓悲惨地挣扎在“洪水滔天”的生活中, “文化山”更是对1932年10月北平文教界江翰、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的讽刺。江翰等为了阻止仍有价值的古文物转移到南京, 提出了北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重要性这种荒谬论调, 请国民党将军力撤出北平, 并将北平重新定为文化区。这恰恰满足了国民党不抵抗的真实想法, 给日军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禹要回京的消息, 原已传布得很久了, 每天总有一群人站在关口, 看可有他的仪仗的到来。并没有。然而消息却愈传愈紧, 也好像愈真。一个半阴半晴的上午, 他终于在百姓们的万头攒动之间, 进了冀州的帝都了。前面并没有仪仗, 不过一大批乞丐似的随员。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大汉, 黑脸黄须, 腿弯微曲, 双手捧着一片乌黑的尖顶的大石头一一舜爷所赐的‘玄圭’, 连声说道‘借光, 借光, 让一让, 让一让’, 从人丛中挤进皇宫里去了。”4
……
“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 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 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 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 是要漂亮的……”5
《理水》更为精妙的一点就是颠覆性的结尾, 大禹这样的实干家, 在革命成功后, 也似乎变得平庸, 虽然衣服吃喝仍然如过去一般简陋, 但在做祭祀等事时时十分大方和浮夸的, 甚至上朝和见客的穿着也是要讲究的。大禹最终也与旧世界妥协, 时代的英雄最终也会被自己所服务的庸众同化而堕落, 也讽刺辛亥革命后, 虽然有了崭新的国民政府, 国家似乎要“变天”了, 但政府中所用之人竟仍是从前的乡绅官僚, 官场文化仍然承袭着几千年的旧习, 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一种“油滑”的手法为大家敲响警钟, 给人以当头棒喝。
鲁迅的“油滑”不仅仅是读来“滑稽”, 它蕴藏着更深层面的精神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种“油滑”的手法, 实际上也是一种“曲笔”, 鲁迅和司马迁都喜欢运用“曲笔”, 他们都受到了时代的压制, “曲笔”是他们冲破文网的有效方式, 避免了文章的直白、浅露, 暗合了艺术含蓄性的审美要求。所以说, “油滑”所营造出来的喜剧气氛实际上是鲁迅在现实中斗争的外衣, 这是鲁迅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余人也没有如此的觉悟和智慧, 是中国历史题材创作中极具现代意义的创造。
二、英雄的失路
《故事新编》和《史记》都展现了悲剧英雄的生命历程。《史记》中的英雄, 他们多才华横溢, 有卓越的才智和丰功伟业, 却命运多舛, 或遭酷刑被害, 或无奈自杀, 悲惨的结局。如项羽如不是因为仁慈和不决断放走了刘邦, 落得“乌江自刎”, 他的死是他的性格弱点造成的。而在鲁迅的创作思想中, 也存在悲剧情怀, 被暗喻的一些如英雄般的人物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斗争着, 但大都也落得一个悲情的结局。
譬如鲁迅在《奔月》写到的, 后羿是一个为民奉献且剑艺高超能够连射九日的神话英雄人物, 却因“剑法太巧妙了, 竟射的遍地精光”而众叛亲离。这是鲁迅安排的一个典型的环境, 写出了后羿的孤独心境, 用来暗喻自己当年的情形。鲁迅先生因看到了“国民性”的弱点, 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导致许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 致使他也同后羿处在了同样的“众叛亲离”的状况中。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两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 《故事新编》与《史记》也分别是二人的珍世佳作, 他们在作品中渗透和倾注的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反抗中, 司马迁更多的揭示了中国现实社会的“病因”, 对统治者的真实写照和批判, 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而鲁迅的《故事新编》不仅揭开了旧社会旧中国的黑暗现实, 抨击了统治阶级及其走狗的丑态与罪恶, 更多的是想唤醒国民的自觉性和真理, 给人民带来战斗的力量。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探究其背后原因, 可以看到两人较为相似的经历:都是被时代的黑暗所压制, 都有敏锐的洞察力, 都有尖利的笔锋, 都渴望社会能有所改变。面对污浊、面对难题, 他们没有退缩, 而是迎难而上, 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时代的病因, 这样的文化巨人, 值得我们景仰。
注释
11.《出关》.《鲁迅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17页.
22.《出关》.《鲁迅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19页.
33.《出关》.《鲁迅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19页.
44.《理水》.《鲁迅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97页.
55.《理水》.《鲁迅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98页.